河南省应急救援协会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业内要闻 >> 正文

看见民间救援队——成长之源:我国民间救援队的源起与特点

时间:2025-08-29  来源:小E谈评估
 
我国民间救援队的源起与特点

       如前言所述,本系列文章主要呈现该群体参与救援的行动特征及效果,总结其在组织发展、能力建设及与多元社会主体互动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其发展现状、困境与挑战,为我国民间救援队伍的科学有序发展及所需的支持提供参考。本文主要梳理中国民间救援队的起源、发展历程轨迹,及这个群体的独特气质特点。

民间救援的起源:

       从传统互助到现代组织

       中国自古就是灾害频发的国家,政府历来重视防灾减灾和备荒赈济,包括兴修水利、建立仓储制度、安辑流民、以工代赈等,而民间的宗族守望相助,乡邻共建"社仓",富商大贾慷慨解囊,寺庙道观广施善举...这些基于血缘、地域和宗教的互助形式则是中国民间救援的早期萌芽,因此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主导、民间互助为辅的救灾体系。

       近代民间社会参与救灾更加活跃,区别于官赈的社会义赈成为其中的重要力量,并形成了不少政府之外的社会组织,如1920年以后出现的“中国北方救灾总会”、“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等,参与者以士商阶层为主,参与救灾的内容主要为物资赈济,它们开创了中国民间救援组织化的先河。

       据目前可查的公开资料显示,第一家正式注册的救援类型的民间组织是位于四川省的“德阳市登山户外运动和救援协会”,登记成立于1992年,由户外登山爱好者发起,业务范围包括组织户外登山相关活动及开展应急处置和山地事故救援。之后近20年正式登记注册的以“救援”为机构名称和业务内容的社会组织数量缓慢增长。

       现代民间救援队的大规模发展始于2008年的汶川地震。此次灾难唤起了社会广泛的参与意识,超过300家社会组织和300万志愿者自发投入到救援工作中,形成了政府与社会协同合作的救援格局,也标志着中国民间救援力量从传统走向现代,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并在之后的2010年玉树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2014年鲁甸地震、2021年河南、山西暴雨洪灾救援、甚至新冠疫情中的人道主义救援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民间救援队的成长:政策引导与社会需求引领现代化发展

       在社会需求和政策支持与规范的引导下,我国民间救援队在过去十几年迎来了较为快速的发展,组织形态也从最初非正式的志愿者组织类型开始逐渐向成立正式社会组织的常态化运作转型。如图1所示,从全国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公示平台查询的注册时间数据[1]可以看出,以2023年1月为查询时间点,调查发现成立或注册5-10年的救援类社会组织为694家、1-5年的为1919家,即大体2012-2016年间平均每年正式成立民间救援组织约139家,2017-2021年间平均每年成立约384家,2022年单年成立669家。近10年我国民间救援组织数量呈显著增长态势,这可能与近年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及政策相关支持的状况相关。


图 我国救援类社会组织注册时间分布

       同时民间救援队的救援类型也逐步发展到参与生命救援、参与灾后重建等工作,趋于专业化,涉及山地、水域、建筑物倒塌、应急医疗、应急通信等多种类型,成为国家应急救灾工作中的辅助力量。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中,诸如“蓝天”“曙光”“公羊会”等专业化走向的救援队伍发展壮大、日臻成熟,形成队伍品牌甚至网络联盟,部分组织已走出国门,在国际灾害应急救援中发挥积极作用。[2][3]应急管理进入社会力量多元参与的治理阶段。

理解我国民间救援队的特点

       研究发现,中国民间救援队具有四个鲜明特征,这些特征既是他们的独特气质,也折射出了部分发展中的挑战:

       01 志愿性与民间性强

       大灾大难时尤其会激发人们的悲悯和互帮互助的大爱情怀,同所有民间公益组织一样,民间救援队依靠“志愿性”和专业特长发起壮大;另一方面,紧急救援的高突发性和非常态化也需要救援队机动灵活、应急而动。因此尽管正式登记注册的民间救援队数量在快速增长,但整体组织底色和运作模式仍然为松散灵活的志愿者组织。

       02 高权威的领导者

       国内第一批民间救援队发起成员大多来自户外旅游探险爱好者和退役军人,不少是早期网络论坛“绿野户外”的参与者,爱冒险、崇尚专业权威与纪律是其基因。同时鉴于救援现场的急迫性、涉及生命安全的严肃性等特点,需要救援队员规范操作、服从统一指挥行动,军事化管理和高权威的领导者是民间救援队常见的管理形式和结构。

       03 热血的侠义精神

       紧急救援工作通常与生命相关,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不论在救援队成员或在一般公众心中,救援工作天然带有救死扶伤、英勇奉献的侠义精神和英雄主义色彩,是体现和传承中国传统志愿精神的热血事业。[4]加之整体组织专业化管理程度低,如同侠义江湖里队伍之间派系不同、门户分明的状况也较为常见,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组织文化:它既是催化救援志愿服务的源动力,也展现出一定的“神秘感”,然而也可能影响着整体领域的专业、有序发展。

       04 发展参差不齐,行业生态尚未建立

       民间救援组织近年虽然已有相对大规模的发展,尤其在2021年河南洪灾救援中集体亮相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队伍间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形也较为显著。行业内有这样的评价“人员配备完整,管理流程完善,拥有标准化的专业能力、专业训练和专业装备的专业队伍数量较少,不超过30家。”[5]从整个行业看,有一些队伍建立了救援联盟,队伍体系保持了局部的协同,但行业整体的联系、协同较少。2008年初,蓝天救援队曾发起建立“中国紧急救援联盟”,号召国内各民间救援队伍进行行业自治发展,但近年该联盟已不太活跃。[6]整体民间救援队的“行业”性生态尚未建立,但我们也在本研究结束后,看到已经有社会力量协同救灾、政社协同第探讨陆续发生开展。

       在后面的文章中,我们会继续呈现民间救援队的发展现状、其救援价值、协作情况及可能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1]全国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公示平台,https://xxgs.chinanpo.mca.gov.cn/gsxt/newDetails?b=eyJpZCI6IjUxNTEwNjAwMzIxNzE0MTc4NSJ9,检索关键词为组织名称中包含“救援”字段,检索结果组织中可能包含心理救援类等非传统应急救援类组织,最后检索时间:2023年1月3日。

[2] 卢文刚,张宇.中国民间应急救援组织现状、特点及发展困境——基于中国紧急救援联盟的分析[J].学会,2013(04):5-11。

[3] 张强 屈乐怡 兰宁 赵嘉璇 韩俊盈 徐琴 张晓婷 张元:《2021年中国防灾减灾救灾慈善报告》,载杨团、朱健刚主编《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164-198。

[4]《观察|河南7·20特大洪灾中,民间公益慈善力量参与何如?》,微信公众号“CFF2008”,https://mp.weixin.qq.com/s/-eD0Sy64HsRuBmV75Se9Bg,最后检索时间:2023年1月6日。

[5] 来源于本研究对各救援队的访谈内容。

[6]《民间救援,走出“野蛮生长”》,新民周刊,https://m.xinminweekly.com.cn/content/5447.html,最后检索时间:2023年1月6日。

 

上一篇:看见民间救援队——前言
下一篇:看见民间救援队 ——生存之道:民间救援队现实发展情况调查
 
推荐资讯

“防溺水”知识讲座进校园活动
“防溺水”知识讲
讲知识、授技能,与众不同的“儿童节”
讲知识、授技能,与
“河南救援”为黄科大40年庆典保驾护航
“河南救援”为黄
勤学苦练绳索技术 危急时刻天降“绳”兵
勤学苦练绳索技术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
  1. 河南省应急救援协会第二届一次会员代
  2. 河南省应急管理厅领导班子亮相
  3. 《公益捐赠抵税指引》企业篇
  4. 《公益捐赠抵税指引》个人篇
  5. 河南7·20洪涝灾害救灾行动
  6. “河南救援”赴冀抗洪救灾纪实
  7. 云台山货车坠崖 司机不幸遇难
  8. 九寨沟地震 灾情概述
  9. 郑州市应急管理局莅临协会调研
  10. 河南省首届社会应急力量水域救援技能
无标题文档

CopyRight © 2015-2024 haera.cn All Right Reserved 豫ICP备17009066号-2

版权所有:河南省应急救援协会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